文章标签: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法学教育, ChatGPT
记者 冯恋阁 实习生赵灿畅 广州报道
在我国,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许多与AI相关的应用部署都受到了冲击。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太阳照常升起”,但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第二天的太阳是否还会如往常一样升起,却变得不确定。这一观点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数字法学实验室主任张龑的阐述。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下,教育领域成为了其中最受影响的领域之一。ChatGPT作为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不仅有可能推动传统法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带来积极效应,而且可能会诱发一些不良现象,如AI代写法学论文、考试、作业等,给学术规范和伦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并采取措施应对ChatGPT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潜在影响。
近期,由我国中国大学法学院-法学虚拟教研室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制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ChatGPT与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于北京成功召开。
在会议上,众多专家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在法学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的未来走向、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及作业的布置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如何评估法科学生是否接受了优质的法学教育和培训,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法学院法学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王轶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
ChatGPT势不可挡 包容性学术规范成选择
你用ChatGPT或类似的人工智能应用写过论文吗?
在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柴少明所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高达78.8%的受访者选择了“是”作为他们的答案。
对于ChatGPT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其可能引发的学术不端问题,众多专家持有相同的观点,即“一刀切”式的全面禁止ChatGPT等生成式AI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应用并不现实。
ChatGPT 的强大功能和惊艳表现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对新技术的禁止应用则与科研精神背道而驰。
科研的实质在于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社会以及促进技术进步。若禁止新技术在科研场景中的运用,将会的限制科技进步,与科研精神背道而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讲师王汀在交流过程中强调了这一点。
因此,相比“禁不禁止”,“如何规范”可能是个更加关键的问题。
“现有治理方案受到传统人机对抗理念影响,以技术检测为主要手段,容易规避,存在⻛险,且观念较为落后。未来的治理方案应该采取人机协作的理念,将AI视为协作者。”浙江大学光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刘绍宇表示。
中国人⺠公安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宇则整理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研场所中的不同应用情景,提出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包容性学术规范框架。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阅读和解析文献、传授方法和技巧、挖掘信息、提供思路、解答问题、生成模拟数据、生成和解释代码、指导翻译、文字创作等等。”苏宇总结道。
面对多种应用场景,苏宇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思路。在他看来,相关工具使用的基本原则是:当AIGC的观点作为文章主要观点时,作者需要在该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变动和革新,整体上和利用其他人类观点进行学术研究的规范约束水平一致。当AIGC的观点是文章的次要观点时,该观点的使用不受限制。除了基本原则,苏宇还列明了八种具体的例外规则,包括润色文字、生成引注、调整格式、生成数据等等AI发挥辅助性功能等场景,为使用ChatGPT进行规范的学术写作提供明确指引。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颜昕则指出,要注重算法上的前置学术规范限定,通过全流程审计替代事后查重,强化过程性考察。
王玎则建议按照科研价值划分不同场景,确定对AI技术的约束程度。“科研价值,分为人的价值和成果的价值。人的价值,指培养人才,看研究生、博士生是否达到了相应 的科研水平;成果的价值,则在于作出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王玎认为,在这种理念下,学位论文等检验“人的价值”的学术场景,应当对AI技术进行严格限制,可以在创新层面作出必要牺牲;而其他科研场景,对AI技术的约束则可以相应放宽。
谈到具体的规范方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交流计划引进人才博士后徐玉隽指出, 可以借助生成文本的相应技术对相关应用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测。百度公司法务部高级研究员李帅则认为,部分学术创作,如果属于重复脑力劳动,那么使用机器智能辅助,是应当受到鼓励的;在内容检测方面,对AI内容进行标记可取的,但歧视AI辅助创作并不可取。
AIGC赋能法学教育 培养法律思维是关键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法学教育和法学职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转机,也是与会专家热议的主题。
在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政府改革与政治建设研究院院⻓、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薛刚凌看来,传统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改革,在法学教育领域应该专注于哪些技能教育和训练,哪些技能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等,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过去,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现在更关注学生是否会提问。”安可信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许慧妍指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也认为,ChatGPT出现后,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性思维,而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
具体到法学教育领域,与会专家认为,AIGC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法律思维的培养成为法学教育的关键。
“⻓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获得法律职业资格, 能掌握在法律职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的技能。然而,这种教育理念是机械论世界观在法学领域的投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叶一舟指出。
仅仅培养学生机械运用法条的能力,这样的技能很可能会被机器取代。法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特的法律思维。叶一舟认为,这种思维,是指“选择、形成特定立场并以法律规范为基础持续为其立场进行诠释、论证和辩护的能力”,也即辩解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他表示。
谈及ChatGPT对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杨尚东认为:“ChatGPT固然会提高知识界职业的准入⻔槛,但决定知识创新高度和质量的仍是人。”
另一方面,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带来转机。中国政法大学 教授刘坤轮认为,数字时代只会给法律职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法学教育工作者应 积极改变自身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他直言。
⻄南政法学院行政法学院讲师邬蕾指出,借助人工智能的虚拟场景技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伦理仿真训练,进而实现职业伦理教育从知识型教育到养成式教育的转变。
爱丁堡大学数据、文化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李汶⻰,则看到了ChatGPT等生成式AI协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潜力。“大语言模型可能对文科生来说,只要提示词设计足够好,就可以替代人作实证研究做数据分析。”
许慧妍也认为,AIGC有助于推动学生评价范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和教育指导更加个 性化。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评价系统的引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进步评价自己,而不是单纯地与他人比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减少竞争压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法学教育, ChatGPT